华科创智:始于一篇论文的硬科技产业链


2020-12-28 09:30

# 喻东旭

华科创智CEO

华中科技大学、清华大学&香港中文大学MBA

 

# 曾西平

华科创智CTO

香港科大理学院博士

 

2014年,正在寻找创业方向的喻东旭,注意到一篇有关纳米银材料的论文,一直想做原创技术和“硬科技”的他,此时已隐约预感到自己今后的方向。

 

通过朋友介绍,喻东旭找到了这篇论文的作者——香港科大温维佳教授,探讨将纳米银技术产业化的可行性,而温维佳教授也正在寻找拥有产业背景的合作者。曾在联想、比亚迪担任高管的喻东旭,不仅在电子产业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资源,也一直想通过创新性技术推动产业发展。产业界和学界的两位“大咖”可谓一拍即合,深圳华科创智技术有限公司由此诞生。

 

“当初离开大公司自己创业,并不想简单做一个贸易,或是加工制造,我想做一个OTM 模式的企业,就是原创技术的生产制造或者说产业化”,华科创智董事长喻东旭谈到自己创业初衷时说:“纳米银材料不仅是行业内全球领先的技术,未来它延伸出来的产业链也会非常大。”

 

此前的工作经历,让喻东旭深感国内产业缺乏基础材料之痛,当时喻东旭所在企业给跨国公司做产品代工,很多零件和材料都要从日本进口,让喻东旭感触最深的是,一旦国外的材料断供,整个珠三角的生产线都要停工。而在当下“芯片断供”的背景下,喻东旭早年的这些担忧在某些层面上已经成为现实。

 

目前,“纳米银”这种新材料可应用于大尺寸触控屏、可折叠柔性屏幕等领域,例如,教育培训机构用的大尺寸教学电视、可折叠屏手机等,这些领域纳米银相较其他材料优势突出,而未来随着上游产业和下游应用进一步发展,纳米银材料还将延伸出更广阔的产业空间。仅以手机触控屏为例,传统ITO材料成本在10-20美元,而折叠屏触控材料目前成本为100美元左右,随着叠屏触控材料产能增大和良率的提高,这一市场将迎来惊人的增长。

 

华科创智成立初期,依靠香港科大深圳产学研基地的孵化条件,获得不少发展便利。除温维佳教授外,香港科大在一些方面的支持,以及一些业内精英的加入,也使这家初创公司得以快速成长。

 

 

曾在香港科大获得博士学位的曾西平,是华科创智创始团队的一员,现任公司CTO。公司初创时,曾西平常常往返于深圳和香港,从香港科大借设备到公司测试产品,虽然那段日子困难不少,但香港科大等机构和个人,给了华科创智非常大的帮助。“香港科大的科研创新能力,加上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雄厚的基础,给了华科创智很好的成长土壤。”

 

自2014年创立以来,华科创智从8个人的团队成长为近500人的企业,成功开拓了“大尺寸电容屏”和“柔性折叠”纳米银应用领域;深创投、国科瑞华、远致富海、大湾基金等二十多家投资机构投资,目前已完成D轮融资。在此过程中,华科创智完成从纳米银墨水合成、涂布,到大规模工程应用、智慧终端的全产业链布局。华科创智的年营收也从2016年的300万元,一路增长到2019年的近2亿元。

 

“尽管纳米银材料并不是华科创智最早做出来的,但从材料研发到挖掘材料的应用场景,直至建立从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,华科创智可以说是全球领先的”,曾西平说:“就像摄影界的一句话,摄影不是莱卡发明的,但莱卡改变了摄影。”

 

在喻东旭看来,从一种创新型材料,到逐渐支撑培育起一整条产业链,是华科创智对于产业最大的意义。事实上,不少企业也一直想做创新技术的产业化,而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希望借助产业平台“学以致用”,华科创智正是上述两者完美结合的产物。

 

“在业内,银材料过去一直都是研发难点,一些人甚至到了‘谈银色变’的地步,华科创智通过把香港科大的技术产业化,首先从源头奠定了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”,喻东旭说:“未来华科创智的目标是做成一个国际化的材料技术公司、国家级的平台,能够做更多的新材料的研发推广和应用。”

相关新闻